Skip to content

我的故事

序章:铁轨、公交与童年的节奏

如果记忆有起点,我的起点大概就是家门口那条铁路专用线。那里有一个小小的火车站,却是我童年宇宙的中心。小时候,我能站在铁轨旁几个小时,只为一遍遍数着经过的车厢:“一节、两节、三节……” 那些铁轨早已被城市发展吞没,但只要我走回原来的地方,眼前依然能浮现出那清晰的节奏。

没过多久,我又把这种痴迷投射到公交车上。每次出门,我都会记下车辆的每一次左转、右转,回到家凭记忆画出线路图。奇怪的是,我竟然能把所有的弯道和站点都记下来。周末时,爷爷奶奶常常成了我的“探险伙伴”,陪我坐上几个小时的公交,从市中心一路晃到城市最偏远的角落,再心满意足地坐回来。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,我们坐车到了郊区的农场,还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到一个又大又甜的西瓜——那是童年记忆里最甜蜜的“探险回报”。

第一章:数字世界的启蒙

我很感激我的家庭,不仅包容了这些奇怪的兴趣,还在我三岁时就买了一台电脑。第一次去书店,我被一本《3ds Max 教程》里花花绿绿的汽车渲染图深深吸引,吵着闹着要买下来。回到家,我对着那本书,用 3ds Max 4 的古老版本,用圆柱体和方块拼凑出了一辆“汽车”。现在回头看,那辆小车虽然笨拙,但它永远是我心里最可爱的作品。

后来,Photoshop 8.1、CorelDRAW X5、Premiere CS4……这些软件陆续成了我的“老朋友”。它们让我不再只停留在“玩”,而是能去“创造”。玩《模拟火车》时,我不满足于铺轨道,而是想办法制造自己的机车模型。真正完成那辆梦想中的机车时,我忽然明白了一个足以影响一生的道理:技术,是让幻想变成现实的魔法。

魔法上瘾。十岁时,为了给 OpenTTD 制作列车模组,我硬生生啃下了古老的十六进制 .nfo 文件写法。没想到真的做出来了,还录成视频传到优酷——现在它还躺在那里。再后来,一款当时在国内流行的“易语言”成了我正式走进编程的钥匙。它的界面和 VB 几乎一模一样,我却乐此不疲,用它写游戏修改器,学会了用 Cheat Engine 查内存地址,从动态地址追踪到静态基址。想想看,这竟成了我计算机体系结构的第一课。

第二章:从像素城市到现实参与

如果说编程是我探索微观世界的方式,那么《模拟城市》系列就是我理解宏观系统的窗口。最早的《模拟城市2000》,虽然画面简陋,但像素反而成了我最好的画布。我盯着那一格格方块,想象它们是鳞次栉比的高楼与纵横的街道。后来我一路玩下去,从 3000 到 4,再到《SimCity》和《城市:天际线》。

为了玩上《天际线》,我和家人约定:如果我考上最好的高中,就换一台新电脑。结果我做到了,也真的换到了新电脑。当我第一次打开《天际线》时,那感觉就像梦想成真。我可以自由规划城市、模拟交通,不仅是“玩家”,更是“设计者”。后来我甚至成了模组开发者,自己做的交通优化模组在社区里收获了上万订阅。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成千上万的人使用,那种满足感无法形容。

这种满足感并没有停留在虚拟世界。高中时,我拿着智能手机记录现实中的公交,甚至逃过一次课去拍摄公交运行的视频,那正是我上传到 B 站的第一个作品。

这就是那个视频

随着兴趣加深,我开始向当地交通运输局提交关于公交线路的建议。没想到,几年后这些建议让我受邀参加了交通局的线网优化讨论会。

在会议上,我带去一个业余时间做的纯 HTML 公交地图。没想到,领导们看后眼前一亮,觉得很有潜力。从那一刻开始,我和交通局的合作逐渐展开:最初只是一个简陋的线路查看器,后来迭代成支持数据分析和方案编辑的综合信息平台。技术架构也从单一 HTML 页面升级为 HTML+JS,再到 Vue+TS。

在这个过程中,我不仅锻炼了前后端技术栈,更亲身体验了如何把一个兴趣点子变成一个真正可用的系统。那时我第一次意识到:原来做一个网站,并不难。 也正是在那个时候,“状态空间”的种子悄悄埋下。

第三章:飞行、巧合与研究之路

相比公交和城市,我最初对航空的兴趣并不强烈。上大学前,我几乎没坐过飞机,直到往返家与学校时才逐渐习惯空中的旅程。也正是在这些飞行中,我发现自己对飞机和航空系统越来越着迷。后来我玩上了《微软模拟飞行》,一边听着发动机的轰鸣,一边学习各种航空术语和飞行原理。

命运的“巧合”常常在这时出现。研究生复试时,老师问我:“空中交通流和道路交通流有什么区别?”那一刻我答不上来。但很快我想起,本科毕业论文正是用气体动力学模型模拟宏观交通流,还为此专门学了流体力学。而流体力学,正好也是研究航空不可或缺的基础。原本毫不相关的两条线,就这样在我的轨迹中意外交汇。

随着深入学习,我逐渐意识到,自己真正热爱的并不仅仅是飞机,而是背后更本质的东西——秩序与规则

我和控制理论的相遇,同样是一次奇妙的机缘。那是研零阶段,我还没有导师,在 B 站上偶然看到 DR_CAN 老师的课程。视频里深入浅出的讲解,仿佛一束光,照亮了整个知识体系。那一刻,我好像找到了那把能解释万物动态演化规律的钥匙。

更“巧”的是,我的导师并不是我去找的,而是他主动找到我。复试结束后,他加了我的微信,直接问我要不要加入他的课题组。很多同学都是“找老师”,而我是“被老师找上”。后来事实证明,我的选择是幸运的——他给予我极大的自由和支持,不仅在学术上,也在生活上都尽力帮助我们。能遇到这样一位导师,我感到非常幸运。

研究伊始,我试着用 Modelica 构建一个六自由度飞行模型,几乎从零开始学习建模。快搭完时却发现少了核心的“气动参数”。这些数据要么保密,要么缺乏通用性,我陷入困境。就在这时,一篇关于气动参数估计 (APE) 的论文让我豁然开朗:这不正是我需要的东西吗?

终章:在“状态空间”里,感恩每一次相遇

如果说前半生的积累让我逐渐走向研究,那么这些“幸运的巧合”,让我在研究中一次次走得更远。现在我明白,这些幸运并不是偶然,而是源自我对技术的好奇心、对不同领域的广泛涉猎,以及始终如一的热情。

从 3ds Max 到易语言,从 OpenTTD 到《城市:天际线》,从一个公交爱好者到城市交通信息平台的开发者,再到航空运输与控制理论的研究者——这些看似无关的经历,最终在我这里汇聚成了独特的“状态空间”。

这个网站,就是对这段旅程的记录与致敬。它既是我践行开放科学 (Open Science) 的尝试,也是我向所有同样热爱探索的人发出的邀请:

欢迎来到我的状态空间,这里存放着我所有的热爱、探索与回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