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第四课:核心概念辨析 - 攻角 (α) vs. 俯仰角 (θ)

欢迎来到本次教程的第一个“Boss 关”!攻角和俯仰角,是航空动力学中两个外表相似、但内涵截然不同的关键角度。混淆它们,是几乎所有初学者都会犯的错误。

在这一课中,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精确的交互实验,彻底厘清这两个概念的区别。

1. 定义回顾

让我们再次明确它们的定义:

  • 俯仰角 (Pitch Angle, θ):

    • 参考系: 机体系 vs. 地心系
    • 定义: 飞机纵轴 (机体系 Xb 轴) 与地平面 (由 NED 坐标系的 N-E 轴构成) 之间的夹角。
    • 通俗理解: 飞机相对于地平线的抬头或低头程度。它描述的是飞机的几何姿态
  • 攻角 (Angle of Attack, α):

    • 参考系: 机体系 vs. 气流系
    • 定义: 飞机纵轴 (机体系 Xb 轴) 与来流空气方向 (气流系 Xw 轴) 之间的夹角。
    • 通俗理解: 飞机机翼“迎风”的角度。它描述的是飞机与空气的相对关系,直接决定了升力的大小。

一句话总结:俯仰角是“给地面看的”,攻角是“给空气看的”。


2. 交互式实验室:控制变量法

理解两者差异的最佳方法,就是控制变量法。在下面的实验室中,我们将分别固定一个角,来观察另一个角的变化如何影响飞机和力的状态。

-180180
-9090
-180180

实验一:俯仰产生升力吗?

在这个实验中,我们将看到,仅仅抬头(增加俯仰角)并不一定能产生升力

  1. 准备:

    • 勾选显示所有三个坐标系(机体、东北地、气流)和升力 (L)
    • 攻角 (α) 滑块精确地设置为
  2. 操作:

    • 慢慢地将俯仰 (θ) 滑块 拖动到 20°
  3. 观察:

    • 你看到了什么?飞机确实抬头了,机体系 Xb 轴与地平面之间产生了明显的夹角(这就是俯仰角 θ)。
    • 但是,升力(绿色箭头)的大小并没有变化! 为什么?
    • 因为攻角 α 始终为 0,这意味着来流方向 (Xw) 与飞机纵轴 (Xb) 完全重合。无论飞机姿态如何,空气都是沿着机身方向流过,无法在机翼上下表面产生有效压力差。

结论: 俯仰角 θ 自身不直接产生升力。它只改变姿态。

实验二:攻角如何产生升力?

现在,让我们看看真正的“升力之源”——攻角。

  1. 准备:

    • 俯仰 (θ) 滑块设置回 (保持飞机水平)。
    • 保持所有坐标系和升力可见。
  2. 操作:

    • 慢慢地将攻角 (α) 滑块 拖动到 15°
  3. 观察:

    • 你看到了什么?飞机的姿态(相对于地面)没有改变,俯仰角 θ 始终是 0。
    • 但是,橙色的气流系相对于飞机 “向下” 偏转了!机体系 Xb 轴和气流系 Xw 轴之间产生了夹角(这就是攻角 α)。
    • [思考] 这在物理上代表什么?它代表飞机正在沿着水平方向飞行,但整个空气团正在垂直下沉,或者飞机正在微微向上爬升,使得相对气流从下方吹来。
    • 最重要的是,升力(绿色箭头)的长度显著增加了!

结论: 攻角 α 是直接控制升力大小的关键因素。

实验三 (挑战):稳定爬升中的关系

在真实飞行中,这两个角度总是协同工作的。让我们模拟一个最常见的场景:稳定爬升

  1. 准备:

    • 勾选所有坐标系以及升力和重力。
    • 俯仰角 (θ) 滑块设置为 10°。这意味着飞行员将机头稳定地抬高了10度。
  2. 操作:

    • 现在,调整攻角 (α) 滑块,找到一个能产生足够升力的值(比如 )。
  3. 观察:

    • 你会发现,飞机的飞行轨迹(由气流系 Xw 轴代表)也是向上倾斜的,但它的倾角小于俯仰角!
    • 具体来说:飞机的机头 (Xb) 抬高了 10°。飞机的实际飞行轨迹 (Xw) 抬高了 。而它们之间的差值,正好是攻角

结论: 在稳定飞行中,它们三者有一个优美的关系:俯仰角 (θ) = 飞行轨迹角 (γ) + 攻角 (α)


总结与延伸

通过这三个实验,我们彻底厘清了这两个核心概念:

  • 俯仰角 θ 是一个几何姿态角,描述飞机相对于地面的指向。
  • 攻角 α 是一个气动动力学角,描述飞机相对于气流的姿态,并直接决定气动力的大小。

在真实的飞行中,飞行员正是通过改变俯仰角 θ,来间接地改变攻角 α,从而控制升力。这个过程是这样的: 拉杆 -> 舵面偏转 -> 飞机抬头 (θ 增加) -> 机翼与原飞行轨迹的夹角变大 (α 增加) -> 升力增加 -> 飞机改变飞行轨迹

理解了这一点,你就掌握了飞行动力学中最核心、也最精妙的概念之一。